记者获悉,旧版《中小学生守则》颁布于2004年,同时颁布的还有修订过的《小学过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初中生平时行为规范》,这三部守则和规范总计70多条,2000多字。其中,在修订版的《初中生平时行为规范》第40条写道: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准时报告。而在2004版的《小学过生日常行为规范》第20条则有类似的说法:敢于斗争,遇见坏人坏事主动报告。
教育部此次发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建议稿则将2004年的三部守则和规范合并起来,形成9条300多字的新守则。内容包含三“爱”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三“讲”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三“护”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譬如不少贴近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像“勇于发表见解”、 “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求救”、 “低碳生活”、“热心志愿服务”、“垃圾分类”等被加入进去。而“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等不再提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原来一些空洞的内容已被删除,保留的内容大多是具备操作性的,能被学生做到的。
那样,对于如此一个全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大伙又是如何看的呢?
父母 曹女性:“我感觉这个旧版只不过规定了一个大的方向,但叫你如何做它没说明,但新版就讲的比较详细,我感觉这个新版仿佛学生在操作起来,实行这个守则的时候要好一点。”
记者:“如何看没见义勇为?”
父母 曹女性:“从一方面来讲,一定有这种可能。”
记者:“什么可能?”
父母 曹女性:“滋生他自私啊,应该非常适合地给孩子灌输,不要一味地强调,你不要去管那些事,那个也一定不可以。”
中学生 赵同学:“见义勇为这点我感觉自己没做好。”
记者:“你感觉这个能做到吗?”
中学生 赵同学:“我感觉在有的状况下能做到,还是智取最好,譬如说打110之类的。”
中学生 戴同学:“不少人都感觉应该见义勇为,但有的人不会吧。 ”
记者:“就由于极少有人去做所以去掉了?”
中学生 戴同学:“对。”
父母 常女性:“见义勇为不可以去掉,我感觉应该见义勇为,大伙都不见义勇为了,这社会不就乱了,孩子子我感觉应该在见义勇为的同时要保护好自己,他可以拨打110,或者是求助于大人。”
小学教师 刘女性:“我感觉还应该有一个孩子与孩子之间,应该说人与人在交流的时候应该给他们加上一点点提醒,或者帮助。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发生了矛盾或者冲突的时候该如何解决,这类我感觉有必要给孩子们一个提醒吧。”
教育专家:新守则难在父母能否做好榜样
从学生和父母与老师口中大家不难听出,不少人还是非常同意新的《中小学生守则》的。但对其中个别变化,不一样的人还是有不一样的怎么看。那样,对于如此不一样的看法,专家又是如何看的?海外在教育中小学生的过程中又有什么行为规范值得大家借鉴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邀教授、教育心理学专家许建国觉得,新的《中小学生守则》有三个突出的地方,一是突出国家意识,二是突出生命意识,第三就是突出孩子的自主意识。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邀教授 教育心理学专家 许建国:“由于大家中国老百姓有一个非常重的观念,就是孩子们要听话,目前这个新的守则增加了新的条文,就是孩子们要敢于发表不一样的建议,无论是父母的,无论是老师的,作为学生有了不一样的建议要敢于直言,要敢于讲出,这个是很好的,由于大家中国强调的是听话,乖,当个小绵羊,说哪个家孩子好与不好,评价的一个标准就是听不听大人的话,可是哪个也不敢保证大家大人的话都是对的,都是真理。”
许建国觉得,新版《中小学生守则》难的不是孩子能否做到,而是爸爸妈妈、老师与全社会有没给孩子一个能做到的榜样和环境。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邀教授 教育心理学专家 许建国:“学生守则不止是学生的事,学生守则第一需要遵守的应该是父母,老师,社会这三个方面,譬如说大家的成人到处扔垃圾,却让孩子垃圾分类,你跟学生需要的是分类,可能吗?譬如说他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见义勇为和自私的问题,这是两个定义,自私是一种品格,见义勇为是一个突发事件,这两个东西是不同的,大家不可以觉得取消了见义勇为孩子就自私,不是的,要告诉孩子,你的年龄还没能力去救其他人,不叫你去是由于你没那种能力,这个绝不影响你的品格的进步。这个定义是必须要分开的。更要紧的在于大家的父母,大家的老师,大家的社会得问问大家自己,需要孩子做到的,大家做到了没。”
同时,许建国还建议新版《中小学生守则》除关注当下学生的生活和实质以外,还应更多的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他举例说,像英国中小学生守则强调自我保护,譬如“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其他人摸”、“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遇见危险可以自己先跑”、“不守旧坏人的秘密”、“坏人可以骗”等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邀教授 教育心理学专家 许建国:“大家目前的学生守则能改至今如此一个程度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假如说大家还有哪些新的修改,我倒是倡导伴随时间的推移,到时候你不改也不可以,势必要改,譬如说我觉得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一部分关于对未成年人的需要,能不能借鉴,再譬如说有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行为规范的内容是否也可以借鉴一点。”